详情

访枝江首位受全国表彰的英模代表马名禹

文学家园 75272阅读
畅饮枝江
畅饮枝江Lv.18楼主+关注
2021-12-12 19:18 来自湖北
俯首甘为孺子牛

——访枝江首位受全国表彰的英模代表马名禹

曹 静 胡维涛



  我们与马名禹老师相识已三十多年了,他是我们德高望众的领导,枝江教育界的前辈。他为人正派,做事公道,关心群众,说话和气,深受同事们的喜爱和敬重。他做人低调,我们在一起工作、生活了三十多年,不知道他曾有非常光荣的经历。从枝江史料记载上我们得知他是枝江首位进京参加全国英模表彰、受到毛主席接见周总理宴请的代表后,决定记录下这段光荣的历史。出生于1935年的马老已86岁高龄,据说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已住进枝江中医院阳光病房。经过预先联系,马老愉快地安排端午节下午接受我们的采访。

.1.


  马老退休后很少见到他,见面后那高近一米八的个子仍然挺立,脸上留下更多的岁月痕迹,皱纹布满了整张国字脸,一脸笑容依然十分亲切。开口说话,浓重的汉腔汉调乡音未改。

  以前听老教师们说,马校长是从大城市来的,一表人才,学问高,人品好,是枝江的名人,通过访问,我们知道了马老的基本情况和工作经历。


  马名禹,男,1935年出生于武汉市汉口法租界。回族,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数学系。1955年在湖北日报社任编辑,1958年响应党的号召,为充实文教战线基层师资力量主动报名到宜都县第三初级中学(江口的枝江三中)任教,1960年任宜都三中副校长,1965年任枝江县董市中学副校长。因有海外关系1966年受极左路线影响,受到冲击,进枝江县“五.七”干校劳动6年,1972年调回枝江县教育局工作,后调任枝江县新场高中副校长,1979年调任枝江县第三高级中学副校长,1984年调任江口镇教育工会主席,1995年退休。1979年拔乱反正,湖北省政府为他颁发了湖北省、全国劳动模范荣誉证书。1980年当选为枝江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当选为湖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

  马老的工作,可以用勤勤垦垦,兢兢业业来概括。在武汉《湖北日报》社工作时,短短两年多时间已成长为副主任编辑,负责周刊和副刊部分的编辑和审核工作,能够独挡一面,深得领导信任。

  往事历历在目,马老清楚地记得1958年(1955-1962年撤销枝江县整体并入宜都县)第一次来枝江的情景。在汉口码头坐着一艘大船到枝江,在江口上的岸。组织上了解到马老师是回族民族成分,便安排马老师到回族相对比较集中的江口镇工作,分配到江口镇上的宜都县第三初级中学任教。

  当时的教育教学条件十分艰苦,教学用的教室、师生用的寝室都是原来的寺庙弥陀寺的建筑,大雄宝殿的佛厅作教室,以前和尚住的厢房作为师生住宿的地方,面积小无天花板,鼠蝇特别多。吃水是从长江或东湖组织师生挑来的。

  “我那时年轻,有使不完的劲,不知道什么叫忧愁,总是快快活活地在不断地工作……”

  马老说,那些年,每周代25节课左右,4个班的数学,2个班的几何,改一百多本作业本。还要做一些管理工作。

  没有教过书的人不知道每周25节数学课是什么概念:每天要讲4-5节课,备课需要2个小时,改4个班的作业需要3个小时,辅导学生需要2个小时,每天的管理工作至少需要2个小时处理。也就是说马老师多年是每天平均工作12个多小时,还不包括平时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繁重的劳动并没有消耗和削弱马老师的意志力,反而更激发了他深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决心和方向,他向有经验的老同事请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深入钻研教材和教学法,独创了“三学”的教学方法,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有宜都县各学校得到肯定和推广。在他和同事们的耐心抚育下,宜都三中大批学生考入了宜都一高和宜昌二高等重点高中,在同类学校中成为教学质量的标杆和楷模。

.3.


  马老说,他一生没有亏待同事和学生,不管师生碰到什么困难,他总是尽全力地帮助人家。我们想让老人讲几个帮助师生的例子,老人推辞说年龄老了,以前的事记不起来了。胡老师只有讲一件过去发生的事让马老验证: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年,江口高中办枝江西部的重点班,有一个罗姓学生在第二年上学时突然不辞而别回家了,跟一个同学打声招呼说老师问就说不读了。马老师了解情况后知道这是一个学习成绩和品德都非常优秀的学生,因此在下班后与班主任老师一起骑自行车40多公里,在夜晚11点钟问询找到了这个学生的家,了解具体情况,罗姓学生的父亲十分感激,当听说学生是因为家中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太辛苦想帮父亲减轻负担而不想上学时,父亲当面痛哭。马老师以一个长者的身份相劝了一个多小时,才把学生连夜带回了江口。回到学校时,天已快亮了。

  马老的记忆恢复得很快,很快地承认有这么回事,还说出了学生的姓名。并说“这个学生有出息,不仅当年考上了大学,现在已成为了副厅级的领导干部”。

  说到自行车,打开了马老的记忆:“当年用几乎半年的工资买的自行车真是起了大作用。”

  那时交通不便,有一天,同事李老师生病了,躺在床上有气无力,老师们告诉情况后,我迅速地把李老师架上自行车,把他驮到枝江县人民医院。经过诊断李老师得了脑溢血,当时就决定手术治疗保住了性命。马老说着,还在赞美他那部自行车。

  马老说,他特别感激枝江那些热心的学生家长,有次家访的经历让他终身难忘:1986年的一个夏天,他到大埠街农村走访时遇到暴雨无法回家或住旅店,一个曾经教过的曹姓学生和家长再三挽留他在家吃饭住宿,用最高礼遇款待————杀了一只大公鸡。说感念马老师在她们家庭最困难的时候,帮助学生交了学费,还在学生生活费短缺时给曹姓学生买饭菜票并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好好学习,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马老说,我的心非常软,见不得学生因家庭困难放弃学业或饿肚子,我也不知道帮了多少个学生。那时我们两口子拿着同行中比较高的工资,但几乎没有存款。

  谈话间,马老又想起了另一件事:九十年代我已退休了,住在枝江三中,有天我得知问安一个学生在枝江三中复读因交不起复读费准备回家务农,我即时与校方沟通,帮他交了几百块钱,并要求校方免了该学生的复读费。那个学生后来考取了湖北大学。

  马老他们两口子一辈子在做帮人的好事善事。


.4.




  马老师的做人和做事,得到了组织的认可和肯定,得到了社会的尊敬和赞誉。1959年马名禹老师被评为宜都县“十大标兵”。在宜都县红旗青年代表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

  1960年5月,马老师出席在湖北省文教卫生新闻系统先进工作者代表群英会。1960年6月4日,一个永远铭记在马老师脑海的日子,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亲自接见了作为全国文教卫生新闻系统先进工作者代表的马老师一行,并同他们合影留念(照片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抄家抄走而丢失)。

  说到这里,八十多岁的老人眼眶中还有激动的泪花在闪动。

  1960年的6月5日,马老记得这天是星期天,早上,马老师接到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宴请书。
“马名禹同志:订于一九六○年六月五日下午七时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大厅举行宴会,招待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敬请光临。周恩来。”

  至今还记得,马老师坐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的第十七排的2号座位上。七时整,周总理身装灰色的中山装,健步走进宴会厅,大家不约而同地全体起立, “周总理好!”的声音不断。当周总理打招呼说“同志们好!”时,大厅里掌声雷动。

  60多年过去了,马名禹老师仍然感叹:“一名来自基层的文教工作者,能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周总理的宴请,这是何等的光荣和骄傲。此生唯有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贡献社会才能回报党和人民给予的最高礼仪。


.5.




  马名禹老师,虽然疾病缠身,但仍关心学校的情况。我们如实汇报了学校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困难。马老说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很重要,配合学校教育才能出人才。马老不仅是受表彰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也是非常优秀的家长。他与爱人李德珍老师生育了三个儿子,长子马方超,是留美医学博士;双胞胎儿子次子马方鹏和三子马方程都是宜昌某局的管理部门负责人。长孙马千里是留美医学博士,次孙马万里是留美计算机硕士。他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求家里的孩子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做到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永远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在家里树标杆定目标,讲团结比学习,讲正气。


  我们衷心地祝福马名禹老师身体健康,幸福长寿!

喜欢此帖就给TA打赏~

感谢您的赏脸阅读

3
5
10
15
20

打赏后这些钱都会交给作者

您的城市币余额不足

可能感兴趣

没有任何回帖,回复抢沙发~
2 14
城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