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枝江作家薛运晓长篇小说《村晖》出版(转载宜昌作家)

枝江大小事 88046阅读
超哥
超哥Lv.19楼主+关注
2022-07-21 16:49 来自湖北
枝江作家薛运晓长篇小说《村晖》出版

宜昌作家 宜昌作家 2022-07-20 08:37 发表于湖北



枝江作家薛运晓长篇小说

《村晖》出版
近日,枝江作家薛运晓创作的长篇小说《村晖》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发行。《村晖》主要采用纪实文学形式,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以枝江七星台镇鲜家港村八名先烈为原型,以近30余万字的篇幅叙写一群在黑暗中挣扎的人们寻找光明、追求自由理想的故事。有力地鞭挞了旧中国的黑暗,讴歌了枝江东部地区中共地下党至死不渝的信仰恪守,传扬了在艰苦岁月中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塑造了以阮瑞林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志士舍生取义的光辉群像。这是作家在对枝江东部地区红色革命基因深度挖掘过程中,以文学方式完成的一次对革命先烈一秉虔诚的祭拜。《村晖》最大的社会价值是它的审美教育作用,关乎红色基因传承。它警示和激励我们勿忘历史,敬畏英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誓为实现我党第二个100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鲜家港位于沮漳河南岸,是枝江市东部一个较为偏远的乡村,与江陵隔河相望。该地具有悠久的革命斗争历史,1927年成立枝江地区最早的中共地下党支部。鲜家港村、风台等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地下党组织领导人民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同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牺牲的革命烈士有20余人。作者出生在鲜家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由于忙于事务,即便回去也是来去匆匆。2014年,他在编纂镇、村志时,发现七星台鲜家港及周边地区有许多历史事件甚或细节,因该地1949年前隶属江陵县,致使枝江方面对这一带地下党组织活动情况有所忽略。责任使然,适逢退休前后,作者萌发创作该作品。为了全面而真实地再现历史,他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众多老人,克服身患脑梗死疾病及手、脸、嘴巴麻木不便等困难,以顽强的毅力,向我们奉献出了一部值得分享的红色题材作品。





薛运晓简介
薛运晓,1959年2月生,枝江人。1975年7月初中毕业后回乡种田。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考入枝江师范,1980年参加工作,大学学历,中共党员,中学一级教师,宜昌市作家协会会员。当过教师,先后担任小学、中学、职业高中及镇党成校校长。2003年起,先后参加枝江市志、枝江市地名志等地方志编纂工作,并担任《七星台镇志》主笔。



1975年,开始文学创作。1989年起先后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职责》《歪点子》《超市轶事》等短篇小说、散文10余篇。2015年开始在网络媒体发表短篇、中篇小说及散文10余篇。散文《秋惑》获中华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10多篇作品获市级以上奖励。共发表文学作品文字60余万字。2020年在新媒体上发表《超市里的娘儿们》《一撮毛小传》《女人花》和纪实小说《连环杀人案》等中篇小说作品。2021年长篇小说《村晖》获宜昌市文艺创作精品扶持。



附:序


杨启福
枝江作家薛运晓对生长、养育他的家乡鲜家港深爱入骨,对家乡那条多情的沮漳河昼思夜想,挥之不去。小时候红色故事对他潜移默化地薰陶和这些年他参与地方志的编纂,有关沮漳河畔生命抗争的呐喊,无时无刻不在撕扯着他的灵魂,使他萌生出文学创作的冲动。酝酿多年,经两年耕耘,他的首部长篇小说《村晖》在2021年孟秋终于脱稿,即将付梓出版。作为朋友,运晓君约我为《村晖》写序,于是我认真拜读了作品,深受教益,且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除了对运晓君表示敬贺,就是振奋不已。

一、时代呼唤的红色主题

《村晖》堪称枝江首部较为完整的土地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能给人一种精神,一种鼓舞。正值我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出版发行,寓意深远。作品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以枝江七星台镇鲜家港村八名先烈为原型,以近30余万字的篇幅叙写一群在黑暗中挣扎的人们寻找光明、追求自由理想的故事。有力地鞭挞了旧中国的黑暗,讴歌了枝江东部地区中共地下党至死不渝的信仰恪守,传扬了在艰苦岁月中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塑造了以阮瑞林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志士舍生取义的光辉群像。这是运晓君在对枝江东部地区红色革命基因深度挖掘过程中,以文学方式完成的一次对革命先烈一秉虔诚的祭拜。《村晖》最大的社会价值是它的审美教育作用,关乎红色基因传承。它警示和激励我们勿忘历史,敬畏英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誓为实现我党第二个100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作品是一部虚实结合的纯文学文本,有助于我们对枝江大革命时期的历史全貌有一个形象化的认知。这是运晓君献给我党100周年生日的最好礼物,也是他对沮漳河畔父老乡亲最好的回报。运晓君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以坚韧不拔的创作精神,成就了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取得的巨大成果,其作品的史料价值更不可小觑,至少对地方党史会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正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验应了“成功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格言。

二、空间视点的扩移

这是作家基于作品结构的需要所进行的探索,主要为情节结构设置大环境,它或许会使作品引发一定的聚焦效应。

鲜家港村,10余平方千米。在这块弹丸之地,10余名地下党成为大革命的播火者,在他们的感召下,以鲜家港为中心,周边凤台、草埠、菱湖、龚家闸等乡村的觉醒者纷纷策应,把农民运动和妇女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参与人数最多时达到200余人。他们依托沮漳河流域复杂的自然环境,活动在当阳与枝江、江陵与枝江交界及枝江东部全境。还辐射到了荆州古城和沙市市。在今天看来,革命活动范围之广,让人感慨。

沮漳河发源于荆山山脉,九曲回肠,新中国成立之前为官署“几不管”地区,因而社会秩序混乱,土匪、恶霸、官兵等反动势力猖獗。他们相互勾结,残害百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共地下党为什么选择在这里发动贫苦农民开展革命斗争?是因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事物的特殊性或个性。运晓君深知一部文学作品不仅要准确地表现事物的特殊性,更要充分揭示事物的普遍性或共性。于是,他跳出历史真实的局限性,以史实为基本线索,把鲜家港、草埠、凤台、菱角湖、龚家闸等枝江东部地区和邻县江陵、当阳、沙市甚至远安(瓦仓起义)等地革命活动空间视点进行聚合,并向西部城镇扩移,增加活动半径,这样就形成了枝江地区大革命的有机整体,从而营造出了一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壮阔画面。运晓君还试图把江口古镇塑造成“苏区”。这是一个十分大胆的尝试,勇气令人钦佩。这些与作品结构相关的空间视点扩移,至少能增加作品的可读性。相信这样处理能够与广大读者(尤其是本土读者)的情感边界相吻合,从而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

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向来是作家、艺术家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南宋史学家郑樵曾说过一句“千古文章传真不传伪”的历史告诫。法国启蒙思想家德尼·狄德罗也有一句名言:“任何东西敌不过真实。”到底怎样才能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运晓君显然是谨慎的。他从生活真实出发,努力把历史事件中那些最有价值的东西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演绎出艺术真实。所以说,如果连村庄都走不出来,作家又怎能向读者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图景?从这点看,运晓君是个不拘泥于世俗、敢于吃螃蟹的人。相信《村晖》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关系上所进行的探索,能够被读者所理解、被更多作家所借鉴,从而推动枝江地区红色文学创作的繁荣。

三、复杂的情节结构

总体上,《村晖》的结构以纵向发展式为主,兼有横向发展式和心理发展式结构。情节结构线索设置了多条,且独出心裁,这与运晓君匠心独具编故事的能力密不可分。
其实,故事的演进原本可以鲜家港地区为主战场,即一条主情节结构线索推进故事的发展,这并非不可能。然而,运晓君却“去简就繁”,刻意设置多条主副情节线,令人目眩。显然是为了有利于制造矛盾冲突和人物形象及性格的刻画。这样,就使故事始终在鲜家港(第一情节结构线索)与江口(第二情节结构线索)、江陵甚至沙市(第三情节结构线索)之间交替上演,时空被频繁地转换。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故事会增添许多曲折起伏,而且为设置悬念和埋设伏笔也留足了空间。
在建立结构时,五里湖、清明湖分别承担着第四、第五情节结构线索的功能。两个湖泊的分工各有侧重,五里湖侧重渲染革命斗争的险恶及扣人心弦的战斗场景。清明湖作为赤卫队的营地,侧重表现赤卫队员对革命斗争充满必胜的信心。这些手法给故事及人物的铺垫、因果关系的交待节省了许多冗沓的笔墨。

五里湖,历史上曾经与陶家湖为一体,只是早在60多年前消失了,然而,小说把它设定为一条情节结构线索,仿佛想告诉我们:大自然即使历经沧海桑田,也改变不了劳苦大众的觉醒。

在空间视点法则上,《村晖》主要以散点透视法,即从空间角度的变换去表现空间景物。但正如理论家所指出的,用这种方法设置小说空间,不可能集中于一个中心环境,它只可以分散成几个重点空间单元,《村晖》正是进行了这样一个尝试。这让我联想到了《水浒传》。《水浒传》采取排序链式结构,采用单线发展的线形结构形式,每个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被一根贯穿的主线串连在一起,这根主线便是梁山好汉的绿林起义事业。但它每个章(回)却似乎没有主人公,大多由一个个个体英雄的传记故事连缀而成。显然,《村晖》的英雄传记故事结构明显受其影响。此结构最大的好处,一是可以灵活调整故事的节奏;二是草莽英雄式的革命者形象,更符合那个时代的真实生活。

四、小说的其他艺术手法

除了上述外,作为初涉长篇小说的运晓君,平时常常尝试中短篇小说的练笔,正是有了以往的练笔,才使他无论在表达手法、叙事方法上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村晖》主要运用了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手法;在叙事方法上,顺叙、倒叙和插叙则运用自如。这里我重点从以下方面对他小说的其他艺术手法进行分析探究。

首先是作品浓郁的地域特色,这便是江汉平原的地貌及文化特质。江汉平原是长江冲积平原的产物,而七星台处于冲积平原之首。除了地貌为平原之外,它最重要的标志是河流、湖泊、滩涂、土台子、堤(洲)垸、河湾等,并由此形成独特的民风民俗。运晓君虽然没有对这些景物及民风民俗进行集中描绘,但随着人物及其事件在这些地方高频次地出现,读者心里自然就有了一幅对沮漳河、江汉平原联想的图景,就如长江不需要作过多介绍一样,在人们眼中每个人对长江都会产生出不一样的景象。这种地理环境自然而然地呈现,同样起到了衬托人物心情、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背景之作用。当然,光秃秃的平原和滩涂,是不便开展武装斗争的,所以,作品给我们再现的沮漳河、清明湖和五里湖等,近乎是原始面貌。我们不仅看到了渔船、芦苇、菱藕、牛羊、野兽,还有满眼森林……
其次是小说语言的大众化。作品应用了大量的方言,包括土语、谚语、俗语和歇后语。使作品中的人物仿佛从地里钻出来一样,地气之浓让人倍感生猛鲜活。比如:

“第二大地主常卫诚走出来,点头哈腰地说:“李队长,我早就听到有喜鹊叫,果不其然,贵客临门。管家,快上好茶。水烧开了,泡好茶。”

“几个月不见,这赤卫队员军装一穿,脸变得干净了,相貌变得周正了,身材也变得威武雄壮了。”

“茅厕里的玛瑙——又臭又硬”“你自己的稀饭还没有吹冷,又管到别人碗里去了”“你是叫花子背不起三斗米——自讨的”“几个兵游子在这插一杆子,横场”“牙犟嘴硬”“真是猪头烘(煮)熟了,牙巴骨硬”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同时,小说的叙写、人物对话多使用单句、短句。除了有利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外,还一定程度减轻了读者的阅读疲劳,这是读者很乐意接受的。

最后是人物和故事的生动性。全书出场或出镜人物40余人,有的性格粗犷,一身豪气;有的性格内敛,缜密谨慎……形形色色,应有尽有 。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阮瑞林、龚梅芳、阮春晖、阮本槐等为代表的革命者;第二类是以许直卿、龚茂红、常卫诚等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第三类是以戴继恒为代表的圆滑世故者;第四类是以戴宗凤、阮本独为代表的革命意志动摇者。由他们共同演绎了50余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故事迭宕起伏,悬念叠出,少有雷同。而且故事从发生、发展到高潮,再到结局基本都有交代。尤其开放的生活故事,让我们仿佛能身临其境,进入到所叙述的生活之中。
尽管此作少不了瑕疵,但无论怎样,《村晖》被宜昌市委宣传部评定为2021年文艺精品,并予扶持,当之无愧,甚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讨。
作者简介
杨启福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出版报告文学、小说数部。

喜欢此帖就给TA打赏~

感谢您的赏脸阅读

3
5
10
15
20

打赏后这些钱都会交给作者

您的城市币余额不足

可能感兴趣

没有任何回帖,回复抢沙发~
8 5
城市通